打勺资讯

尽快重建人民对专家的信任刻不容缓

这几年网上刮起了一股质疑、诋毁、侮辱专家的歪风邪气,甚至有人故意把字写成“砖家”来进行嘲弄,这种不尊重学术研究的现象非常恶劣,让人痛心。


专家也是普通民众当中的一员,他们来自人民,从人民中走出,迈向更高的知识阶层后,又用他们的学识反哺人民,为人民造福。


专家并非圣贤,更不是救世主,他们的认知也有局限,观点也会出现偏差,从客观角度来说,这些缺点都是难以避免的。俗话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专家在学术方面并不是完美无瑕,这一点,人们应该理解并能够接受。


所以我们急需要反思的是:大家是否对专家的要求过于严苛?是否不能容忍专家出现错误?假如专家在认知方面存在偏差,我们是否能够适度包容?这些都是人们需要扪心自问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专家的诋毁质疑,目前越来越集中的体现在本次疫情,以及最近的防控政策调整上。新冠疫情是个新生事物,各路专家对于这种新型病毒的了解和认知是非常有限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对专家求全责备,要求专家给我们一个完全正确的答案,这并不现实。


美国从疫情初始阶段就采取了放开、躺平的应对方式,不得不承认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比我们要丰富。可是即便如此,美国的疾控、病毒、医学等领域的专家们也无法回答关于疫情的所有问题,他们也是在一步步摸索中寻找出路,他们的专家团队也会屡次暴露出认知上的滞后与错误。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他是财富专家,也是商业专家,拥有产业上亿美元,人称“懂王”,他的口头禅“没有人比我更懂***”。就是这样一位专家型总统,他对于疫情的认知方面也经常会闹出笑话。特朗普说过,只要不检测,就没有阳性,就不是新冠。他还号召有条件的民众要多饮用消毒液,据说可以预防病毒。结果还真有一部分美国人选择了深信不疑,某户老两口为此不幸双双中毒身亡。


可是美国民众似乎并没有对本国的专家集体发难,他们好像尽可能的选择了包容专家的错误,最大限度的容忍了专家的试错行为,更少出现诋毁、侮辱甚或谩骂专家的现象发生,新闻媒体中罕有这类报道,公众当中也鲜见此种舆论苗头。


这也许就是他们所谓的“学术氛围”吧,宽松的环境,优越的条件,足以吸引各国顶尖人才加入其中。而我们,对待自己的专家的态度让人却非常不解,国人是不是该自我检讨一下:像我们这样对于专家学者无休止的非议,对于专家学者无休止的苛刻,对于专家学者无休止的不信任,这是否严重限制、妨碍了国内原本良好的学术研究发展前景呢?


诚然,我们本可以对专家提出更多善意的要求和建议,例如建议专家多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多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多从还原事物真相的角度出发等等,可是为什么这些善意的要求和建议到最后往往就会演变成针对专家的诋毁、质疑、嘲讽甚至是侮辱呢?我们应该好好反思其中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或者更早以前,新中国曾经涌现出一大批值得人们赞颂、铭记、缅怀的优秀专家,那位毕生致力于消灭脊髓灰质炎的专家“糖丸爷爷”,他不惜用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做试验。那位潜心开发乙肝疫苗的女专家,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勇敢的往自己身体上打针做试验。还有那些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专家,那些在新世纪为国奉献的专家,以及病逝在飞机轰鸣声中的“歼-15”总设计师,他们每个人都堪称人民的英雄,人民专家永远值得我们信任、尊敬和缅怀!


——是时候重启对专家的尊重和信任了,我们本应做得更好。


返回顶部 seo seo